从2021年经济“期中考”看成都高质量发展

2021-07-19
新闻来源: 成都遂宁商会
查看次数:3086

图为天府国际金融中心

7月19日,成都2021年经济“期中考”成绩出炉。

1—6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2亿元,同比增长13.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4、1.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0.5个百分点。

在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不均衡的背景下,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尤为来之不易。它不仅为成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世界看到了成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份成绩单,看看成都是怎样答卷、人民又是如何评卷的?

看成绩

经济增速全面恢复 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岁半年中,观察成都经济,我们需要变换视角、扩大视野。

——看产业。7.0%、11.2%和14.2%——这三个数字分别是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市产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三次产业两年平均增长3.5%、6.5%、6.8%,二三产业平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4、1.9个百分点。

——看投资。上半年成都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3.9%,两年平均增长8.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

——看外贸。上半年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679.5亿元,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6,同比增长14.9%,占同期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7.8%,在全省外贸运行中继续保持主干引领作用。

进一步深入观察可以看到:工业是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上半年,成都聚焦五大先进制造业等15个细分领域,深入实施工业稳链补链,开展“送服务、解难题、促建设”重大工业项目专项行动,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升。

6月7日,丰田旗下代表车型亚洲龙在成都成功下线,标志着“成都造”乘用车规模性迈向高端化;同日,全球首辆凡尔赛C5 X量产车下线仪式在成都举行,开启了东风雪铁龙“成都造、全球销”的品牌发展新局面。

不仅如此,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两个集群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名单;鸿富成、成都欧珀等龙头企业产值增长超3倍……

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成都五大先进制造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工业行业增长面达89.2%。

服务业是成都经济的重中之重。上半年,成都出台《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意见》,统筹实施“六大工程”“八大行动”,开展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推动服务业加快恢复。

数据显示,1—5月生产性服务业营收增长30.9%,其中信息消费、科技服务业分别增长38.9%、34.7%。以市井生活圈和社区美空间建设为牵引,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1—5月生活性服务业营收增长37.2%。

努力擦亮农业金字招牌,成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1.9万亩、增长2.0%;建成高标准农田29.97万亩,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20万吨、增长4.4%,生猪出栏195.7万头、增长32%;深入实施“农业+”系列行动,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综合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7.0%、48.0%。这一系列数据,彰显出成都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所带来的成效。

可以看出,成都经济正全面恢复,并呈现出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

探原因

创新策源能力增强 新旧动能转换提速

4月16日,数控装备工业智能制造川渝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在成都成立,将通过研究开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川渝地区精密器械加工厂商生产制造能力;

5月23日,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在成都揭牌,中心将聚焦川藏铁路建设运营工程需求,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

从一个个重大项目的推进中,可以看到,通过布局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体系,上半年,成都更加注重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互促共进,经济进一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成势: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揭牌,前沿医学中心导入国家、省级平台近20个,成都超算中心获批第十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中科院科技创新交叉研究平台、阿里云西部云计算中心及数据服务基地等11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22.2亿元。

产业技术创新扎实推进: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强链补链行动,着力开展“高企成长营”活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6056亿元、增长25.2%;新登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891家、增长11.94%,申请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40家、增长57%。前瞻研究布局15个未来新赛道,在量子科技、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1类创新药等热点赛道,引导支持企业实施重点研发项目92项。

科技成果转化加力加速:高标准建强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推出“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升级“科创通”平台,签署成渝双城国际医学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54.9%,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88.4亿元、增长1.5倍,21家国家级孵化器实现营业收入增长3.7倍、在孵企业数增长21.8%,“科创贷”放款笔数增长37.9%、放款额增长64.1%,新组建知识产权运营子基金2只、规模4.65亿元。

新产业新产品蓬勃发展: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项、协同攻关”项目组织方式,在生物医药、5G、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技术攻关、应用示范等项目2188个,省市共支持资金5.38亿元。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5%,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5个百分点,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44.5%、34.0%。制定市场导向的碳中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协同建立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中车成都下线时速160公里全国首列全自动市域A型列车。

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壮大:深入实施新经济“双百工程”和梯度培育计划,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经济总量指数连续6个月排名全国城市第二,全市新经济企业突破50万家,新登记新经济企业7.8万家、增长43.9%,新经济营业收入增长保持40%以上,新经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新增53.1亿元、增长70%。新入库新经济企业724家,其中,独角兽企业7家、行业领军企业13家、准独角兽企业100家、种子企业604家。举办“双千”发布会4场,累计发布654个新场景、698个新产品,释放城市机遇2975.9亿元,签约投资项目41个。

成都上半年亮眼成绩的背后,讲述的是城市创新策源能力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提速的故事。

听反响

企业信心持续向好 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春江水暖鸭先知。城市经济运行情况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

“选择成都创业,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决定。”结束研发会议,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蓉国科”)创始人汪宗福马不停蹄地与同事沟通市场拓展。

成都将“蓉漂”上升为城市战略后,2017年在武汉从事航天装备研制工作的汪宗福和合作伙伴来到成都,在四川天府新区成立汇蓉国科,开启了在成都的创业。

谈到对成都经济运行情况的感受,汪宗福直言,上半年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成都有很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宽松的创业氛围。同时,成都也拿出真金白银在人才安居、创新激励、创业孵化等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

“上半年,企业信心持续向好。”成都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纵深推进五项制度改革,实施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打造“蓉易办”政务服务品牌,推动“天府蓉易享政策找企业”智能服务平台试运行,优化市场准入服务,成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企业预期总体向好——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0.8万户、增长4.9%;6月全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连续16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综合PMI产出指数53.3%,连续6个月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企业效益明显提升——1月至5月,成都规上服务业利润总额增长4.7倍,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47.2%;

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上半年,成都新增上市公司12家、居中西部第一。

对于成都市民而言,经济向上的背后,则是激扬的城市进行曲所演奏出的城市发展红利。城市更美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交通出行更方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带给市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获得感。

城镇新增就业14.35万人,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6.8万个;助企新招聘用工7.5万人;发放0.28万户暂时经营困难企业稳岗返还13.24亿元……该负责人介绍,在城市经济良好运行的同时,成都实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带给广大市民更多可支配的真金白银。

同时,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都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产品供给,健全社保、住房等保障体系——上半年,成都公共服务投资完成369.6亿元、增长41.3%;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投资分别增长71.9%、126.7%。

越来越厚的民生账本,件件落实的民生实事,体现出这座城市深厚的为民情怀。

这座企业有信心、市民有幸福,宜居宜业、张弛有道的城市,自然让年轻人趋之若鹜。58同城近日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成都在今年高校毕业生首选城市中排在上海、深圳、广州之后,位列第四。

这些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正是对成都这座城市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