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 遂宁,魅力!

2021-08-19
新闻来源: 成都遂宁商会
查看次数:3081

遂宁,魅力!


应居中通衢之势,得人文之胜。

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之称的遂宁,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文化产业资源得天独厚。

“十三五”以来,遂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增加,将文化活水一滴滴引进群众心田。

回望这五年,遂宁以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文化事业量质齐升,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文旅市场安全有序,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文化的阳光遍洒城乡,浸润出全面小康的文化新成色。

遂宁城景。刘昌松/摄

引领新风 文化大餐可口可心

在射洪市复兴镇九圣村,表彰“好媳妇”“热心公益好人”等身边好人,推动完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风尚;

在船山区永兴镇联盟村,乡风文明积分推行两年多以来,积分兑换奖品成为村民日常,乡风文明建设已在村民中形成一种自觉;

在全市,“空中理论讲堂”“村村响”广播、流动宣传车“红堂屋”等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村民用乡风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物品。何光华/摄

在遂宁,新时代文明实践凝心聚力、引导群众,成风化俗、以文化人,成为人们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 

每一个个体的“小气场”,汇聚成为社会文明的“大气候”,文明新风吹拂遂州大地。 

2017年11月,我市成功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三年后的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遂宁以全国同类城市西部第一、全国第五的优异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受到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

市河东新区慈航路与芳洲路交叉口,志愿者带领小学生过马路。刘昌松/摄

一座座文化站拔地而起,一个个农家书屋书香四溢,一场场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

织密文化网,政府“端菜”转向百姓“点单”,可口可心的文化大餐送上门。五年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

全市6个图书馆、6个文化馆、3个博物馆、3个美术馆、9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分站)、20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每年服务群众上百万人次。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从2015年的231平方米,增至2020年的617.83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遂宁市文化中心。刘昌松/

创新开展街头文化演艺。每年开展送文化(戏)下乡超过300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基本形成社区“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一件件具体而微的实事,交织成一张覆盖城乡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网,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已经融入普通群众的生活。

遂宁市杂技团开展中国杂协“精品杂技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资料图片

满足需求 文旅供给品质提升

2020年11月16日,2020中国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在上海市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

活动期间,遂宁市举行了以“巴蜀福地 养心遂宁”为主题的遂宁文旅产品推介会,以遂宁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载体,向世界“递出邀请函”。 

“巴蜀福地 养心遂宁”文旅品牌亮相2020中国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图片来源:遂宁文旅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文化和旅游供给从数量追求转向品质提升

“诗和远方”在遂宁牵手,一个又一个彰显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令人向往,文旅发展令这片土地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游客在圣莲岛赏荷拍照。刘昌松/摄

作为全省文旅融合先行区,“十三五”以来,遂宁将文化旅游业纳入“5+2+1”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建“一核三区一环”文旅发展新布局,高处着眼、实处着手,奋力书写着文旅融合华章。 

近五年,文旅产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市签约文旅项目超30、签约额500亿元;年均推进重点文旅项目20个以上,完成实际投资50亿元以上;2016年以来,全市游客接待量年均增幅14%,旅游收入年均增幅22%;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386.89亿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7%,游客接待量3807.91万人次,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3%

四川省第五届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在大英县举行。资料图片

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十三五”期间,丰富多彩的文艺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廉政文化、抗击疫情等主题,创作了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3000余个500多个优秀作品获国省大奖,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弘扬了主旋律和正能量。

川剧《苍生在上》。李佳雯/摄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我市推出多场文艺晚会,激发遂州儿女爱党爱国热情、鼓舞振奋民族精神。

杂技《青花瓷》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蜀国英雄》作为中国杂协唯一为党的十九大献礼剧目亮相北京,《苍生在上》获四川文华奖剧目奖、第九届巴蜀文艺奖,创遂宁川剧作品获奖最好纪录

诗歌评论集《琉璃脆》获得第九届四川文学奖,歌曲《诗歌中国》等作品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越来越多的人正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激发活力 文化自信留住“乡愁”

音乐课堂教学融入川剧唱腔训练、美术课程传授泥彩塑技法、课外实践学习精湛的观音绣针法……

围绕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已经充分融入遂宁的校园生活。

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再次将传统文化发展推向新的维度。 五年来,遂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古迹、古籍“活”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彩。 

遂宁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徐氏泥彩塑。资料图片

2020年10月23日,在以“全面小康非遗同行”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遂宁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徐氏泥彩塑作为展会特别指定项目亮相,《格萨尔王》《武皇出巡》《伎乐陶俑》等二十余件作品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 
宋瓷博物馆持续开展以“问瓷遂宁·我为城市代言”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系列分享活动,以更亲民、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生动讲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学生们参观宋瓷博物馆、聆听导师讲座、亲身体验制瓷工艺。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与此同时,文化繁荣发展也为脱贫致富打开了新思路。 
射洪市瞿河镇中皇村以菊花为媒介,盘活村内原三五三六军工厂等资源,以“相聚三六厂、香菊助中皇”为主题开展系列文旅活动,年吸引15万人次游客来此观光。当地脱贫户以此为平台,积极发展“地摊经济”、参与节会举办,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闻名遐迩的安居竹编是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安居区石洞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善织竹器,世代相传。
近年来,在灵广竹编艺术坊的带领下,大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设计和制作新品种,用竹子编织出富有艺术品位和家乡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工艺品,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竹编茶具。资料图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阵地+流动”“线上+线下”“送文化+种文化”三种模式,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 创新开展街头文化演艺,每年开展送文化(戏)下乡超过300场次

 推行“文旅产业+脱贫”模式35个村被纳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培育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7个

 强化节会带动,开展“旅游大巴进贫困村”活动,以“旅游+旅行社+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助农增收。

“十三五”以来

文化扶贫、文化创新

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动力

更为乡村振兴打开了新局面

射洪市复兴镇举行“乡村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文化惠民演出。刘昌松/摄

通过项目支撑与智力扶持相结合,全市323个贫困村文化服务中心达到省定“十个有”标准并免费开放,7.9万余户贫困户实现电视“户户通”,全市22个村获评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省级年度专项考核连续名列前茅。 





五年来,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文化自信留住了“老手艺”,编织出“新乡愁”。这样一份亮眼的文化成绩单,透出百姓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过“十三五”

遂州儿女的脸上

正洋溢着文化自信的笑容

迈向崭新的未来




来源:遂宁发布
小编:狐狸
主编:小米
总编:孤独的笔